李斯 卑鄙文人的悲慘下場

2014022322:44
 
本文引用: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12/3/16/n3541651.htm

李斯是一個可憐可恥的悲劇性人物。他當初輔佐秦始皇,統一天下,位至丞相,在一人之下,萬人之上,聲威赫赫,卻沒有為百姓做好事;在後來,一瞬之間,被腰斬,滅三族。作為丞相,遭遇這種結局,在中國歷史上實屬罕有。從李斯的人生軌跡中可以看出,他的結局,是他的人生觀的必然結果,講得具體一點,是他的「老鼠哲學」 的人生價值觀,牽引導致出他的下場頭。

一、李斯的老鼠哲學的實質

李斯,楚之上蔡人(今湖北與河南的交界處),生年不詳,卒於秦二世二年(紀元前208年)。年少時家貧,但好學不倦,人極聰穎。他看見鄰人,有致富和陞官的,就羨慕不已,覺得人生如白駒過隙,所求無非功名與富貴。因他辦事幹練,人也機警,被人推薦為吏。

有一次,他看見有一些老鼠,生活在窮人家中的一個小角落裡,偷吃食物,見到了人或犬,皆驚恐異常。另外有一些老鼠,因是生活在大官倉中,人與犬均不能到達那裏,所以那裏的老鼠,悠然自得,旁若無人,長得碩大嚇人。李斯由此大發感慨,以他的天縱之才,悟出了一條他自己發明的「老鼠哲理」:「人之賢不肖,譬如鼠矣!在所自處耳。」人的賢能、還是不肖,都是相對的。只要能得到一個好的生活環境,便能活得有滋有味,甚至還威風凜凜!人所處的境遇好,則不肖也會是賢;所處的境遇不好,則賢也是不肖。有些老鼠為何物?居然能在官倉裡悠哉享受,不就是因為找了個好的地方嗎?所以,我李斯,一定要找到名利雙收的處所,而居之!

從此,李斯就以老鼠的活動規律,作為他人生的參照物,而走完了一生。只要有好地方,別的甚麼仁義道德,他都不予理會。這就是李斯的老鼠哲學的實質。

二、李斯如何待師對友

不久,李斯嫌吏太小,憤而離去,遊蕩江湖,以為再出之舉。當時,正值戰國末年,思想界異常活躍,其中有三家可謂天下顯學:儒、兵、法。儒家主仁政,兵家主殺伐,法家主嚴刑峻法治國。

李斯為了以後能更好地在政治舞台上發揮作用,決定選一家之學,以為階梯。他認為:儒家太迂,他不喜歡;兵家太殘,他害怕;只有法家,以法治天下,與時代的潮流又合拍,他認為這是求取功名的最佳途徑。於是他拜當時法家的代表人物荀子為師,學法、術、勢與帝王之學。與他同窗的,還有韓國貴族的後代韓非。

因韓非人品很好,悟性又高,學習也努力,深得荀子喜愛,屢對人言:「帝王之術,非韓子不能大;法家之思,非韓子不能廣。」因此,李斯很嫉妒韓非這位優秀的同學好友。

幾年以後,李斯學有所成,就躍躍欲試,想離師幹事業去。荀子問他:「是否願在楚國顯身手?」李斯搖搖頭,說:「楚王不中用,六國皆孱弱,不足以成事。只有秦國,才是當今豪傑用武之國。」

荀子道:「秦法苛峻,商鞅死之,你必小心。」李斯道:「商鞅佐孝公變法,位至丞相,最後車裂而死,但也功成名就了。」荀子見李斯求功名之心太切,於心不悅,於口默然。

幾天後,李斯正式向荀子辭行,說:「我聽說:時至無怠,乃能成功。如今各國紛爭,遊說者主事,秦王欲吞併天下,稱帝而治,此布衣奮爭之時也。如果一個人,處卑微之位,而有計不行者,就等於有肉在面前,而不敢抓。恥莫大於卑微,悲莫甚於窮困。久處卑微之地,又不想出世而求利,以無為自享,這不是壯士所為。所以,我決計西入秦矣。」

荀子道:「你要走,我不留。處當今亂世,人情多偽,不可太看重富貴。你過於追求和看重功名利祿,將來必為所累。」

三、追逐名利,李斯入秦

秦國當時的情況是:襄王死後,十三歲的兒子贏政即位,呂不韋為相。李斯早就聽說過呂不韋的事跡,深為歎服,認為一個普通的商賈,通過奮鬥而位至丞相,封萬戶侯,實在不簡單。於是他一入咸陽,就直奔呂不韋的相府而去。

呂不韋這時候正在學中原四公子之舉措,招賢納士,擴大勢力和影響。還組織文人,編寫《呂氏春秋》一書。聽說是荀子的高足來了,大喜,連忙引為上賓,並封李斯為著作郎,與人共撰《呂氏春秋》。

三年後,呂不韋把李斯推薦給秦王贏政,說李斯才堪大用。李斯見這十六歲的秦王贏政英氣勃勃,個頭雖不高,但目光銳利如電,心想:真創業承世之主。

當秦王問他富國強兵之策時,李斯道:「敢當大王之問也!秦自孝公以來,周室卑微,諸侯相爭,關東六國與秦相戰,已有六世了。今諸侯畏秦,眾之所知,諸侯名為其國,實則為秦的郡縣。現以秦國之強,大王之賢,乘得勝之威,以滅六國,如灶上燎跳虱矣!滅諸侯、成帝業,天下一統,此萬世之一時也。如果現在,怠而不動,待諸侯復強,相聚約縱,雖有黃帝之賢,不能並也。」

李斯之說,正中秦王贏政的思想要害,他聽了高興得跳起來,說:「先生之言,正是寡人日夜所思念的,此時不滅六國,還待何時?望先生時常面教寡人,寡人將與先生,共富貴耳。」當即封李斯為客卿,在秦王政身邊,參與軍政大計。

剛當客卿不久,秦國內發生了一件政治大事,李斯依靠自己的才智和勇氣,才使自己的政治前途,免遭毀於一旦。

因秦攻韓甚急,韓王無計可施。這時韓國水利專家鄭國(人名),向韓王獻計:鄭國假裝投降秦國,鼓動秦王贏政派人修水利,用以消耗秦之國力,延緩秦向外進攻。

不久,鄭國的計謀被識破,秦國內大嘩,宗室大臣都說從別的國家來的客卿,都是間諜、特務,應全部驅逐出去。秦王贏政因受鄭國所騙,氣惱不已,就下令把所有在秦國的外國人,全部趕出去。而李斯是楚人,也屬驅逐之列。在他接到驅逐出境的命令後,就斗膽向秦王贏政,上了一個奏章,指出:秦王贏政這樣做,是愚蠢之舉,是強大對手,削弱自己。並建議秦王贏政,收回成命,重用客卿,為秦統一六國服務。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《諫逐客書》。

李斯說:「自從秦穆公起,一直到秦昭王、莊襄王,都有客卿,如百里奚、蹇叔、丕豹、公孫支、商鞅、張儀、范雎等人,都是外國人,可他們並不是間諜,恰恰相反,這些人對秦國的發展壯大,做出了很多的貢獻。怎麼能一概而論,都說客卿不好,要驅逐出境呢?」李斯又說:「如果說外國的不好,那你秦王宮裡用的,包括宮裡裝飾的玉石奇珍,如昆山之玉,隨和之寶,明月之珠,太阿之劍,纖離之馬,翠鳳之旗等,都是外國的,秦本國一樣也沒有,你為甚麼認為好呢?」

最後,李斯提醒秦王:「泰山不辭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擇細流,故能成其深;王者不卻眾庶,故能明其德。此是五帝三皇之所以無敵於天下的根本原因,你這樣做,只不過是削弱自己、壯大敵人,是把錢、糧和武器,送給敵人的助桀為虐的愚蠢之舉。」

秦王贏政天資聰明,下逐客令乃一時之氣。李斯的《諫逐客書》語言非常直接、措辭非常精深,但秦王贏政認為他說得對,一針見血,鞭辟入裡。就停止逐客,宣李斯入宮,商討統一天下的大計。秦王贏政此舉,被歷史證明,是對他統一中國非常關鍵的措施。如果實行了逐客,人才不為秦用,統一天下將遙遙無期。

秦王贏政,見到李斯時,非常客氣地道歉道:「寡人一時不明,以致逐客,先生直言勸諫,足見對秦國之忠。以先生之計,統一天下當從何處下手?」見秦王虛心求教,李斯就向他提出了「內部瓦解」和「軍事打擊」兩大統一六國的戰略方針。他說:「 木秀於林,風必摧之;蟲蛀於內,斧必毀之。現六國名義上是國家,有的實際上只有秦的一個郡縣那麼大,但如果他們內部團結,彼此又聯合起來,那事情就麻煩了。以臣之見,大王不如出重金,使善言之士,遊說諸侯,離間其君臣,殺戮其良將,使其內部崩潰,並繼續遠交而近攻的方針,然後大王選良將,率大軍,從外攻之,無不立毀。」

秦王一聽,連連稱讚:「真良策也。」於是撥重金交給李斯,讓他去遊說諸侯、大臣,使其內部瓦解。對重金的用法,秦王不問出入。

後來的實踐證明,李斯為秦王出的這一計謀,確起到了釜底抽薪之效, 勝百萬雄兵。比如秦將王翦攻趙時,碰到的對手,就是當時天下名將李牧。這個李牧曾一戰而破匈奴二十萬眾,被國人譽為「趙國北方長城」,極善用兵。李斯遊說、賄賂趙王的寵臣郭開,一次就送黃金一萬斤,讓他在趙王面前讒毀李牧,許諾事成之後,拜為趙地郡守,結果李牧被撤職,後被殺。李牧一死,秦軍如入無人之境,迅速攻破趙國首都邯鄲,趙亡。

這樣一來,遊說工作收到了奇效:關東六國的國王,想合縱又不齊心,國內又不團結,互相詆譭、拆台,眼看著秦國來攻,卻無能為力,有兵,打不了仗;有將,又不聽指揮。人心惶惶,卻不知問題出在何處。所以,秦王贏政只用了十年,便攻滅了山東六國。應該說,李斯的間諜工作,是起了重要的作用,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。

四、李斯拜相,陷害同窗

隨著軍事攻勢的深入,統一六國的步伐加快了,而建立大一統的王朝的任務,就提上了議事日程。因功,李斯被拜為上卿,負責新王朝建立的一切準備工作。李斯也因此而躊躇滿志。

正當他大顯身手之時,人世間的一段悲劇插曲發生了,它使李斯的人格,更蒙上了厚厚的污點。

有一天,秦王贏政命他進宮,指著桌子上的幾篇文章說:「卿知道這是何人所寫?」 李斯一看,原來是韓非寫的《孤憤》、《說難》等文章。見國王相問,不知是甚麼用意,只好如實稟報:「此是臣之同學韓非所寫,韓非本是韓國貴旅的後代,深感韓國積弱,就把自己所學,著述成篇,想以此打動韓王,壯大韓國。」

秦王贏政連聲稱道:「寫得好啊!寡人能與這個人見上一面,死而無憾矣!」說完,命李斯給韓王去信,要求對方把韓非送來秦國,否則,發兵攻韓。韓王無奈,只好把韓非送入秦國。秦王贏政一見,大喜,當即要封韓非顯職。韓非說話有點口吃,見秦王如此,就結結巴巴地說:「大王,這…這,顯然不妥,臣…新來,不宜擔此…大任 …」 。

這時,李斯在旁,對秦王贏政說:「韓非之才,勝臣十倍。但新來就任顯職,於秦法不妥,待以後再說吧!」秦王亦覺有理,只好作罷,就要韓非把自己的理論、思想,全部寫出來,以為秦國之用。

李斯心裏就犯嘀咕了:韓非之才,遠勝於我,秦王又如此信任他,時間一長,肯定位在我之上。於是,他不顧同窗之誼,有一天,在秦王面前進讒言道:「韓非很想念故國。」

秦王一聽,火了:「寡人如此信任他,他還在思韓,這種人才,不能流落他國。」就命人把韓非關起來。

過了不久,李斯又對秦王說:「韓非在牢裡頗有怨恨,奈何?」

秦王是個性情暴躁之人,一聽,大怒:「立即賜死!」

韓非進牢後,獄卒就對他說:「你的同學李斯,頗見信於秦王,你沒事的。」韓非笑著搖頭道:「李斯其人,我深知:才在他之下,能友善待之;才在他上,定嫉賢妒能,我必死無疑。」

這時,李斯命人給韓非送毒藥來了。韓非對獄卒說:「如何?」就飲毒而死。

秦王贏政下了賜死韓非之命後,頗感後悔,連忙命人赦免韓非,但為時已晚。秦王贏政扼腕歎息不已,就命人把韓非的文章,蒐集整理成冊,流傳於後世。

韓非沒想到的是:自己會死在同窗學友的手裡。而對於李斯來說,韓非一死,去掉了自己實現理想的政敵,再也沒有人與自己競爭了。

五、功過參半;焚書坑儒

紀元前223年,隨著秦將王翦,率六十萬大軍,滅楚戰役結束,秦統一中國的夢想,終於成為現實。從西周分封諸侯時開始,經過八百年的紛爭和廝殺,中國歸於統一。中國雖然統一了,但建立一個甚麼樣的國家,它的稱謂、法律、制度及各種政策如何,成了令秦王贏政頭痛的大問題,於是,他請教上卿李斯。李斯說:「中國雖有夏、商、周三朝,名義上統一,實則非也。大王統一中國,實乃開天闢地之舉,功蓋三皇,德比五帝。所以,統一後的國家及制度、名號,必須有異於夏、商、周三朝,以為後世法。」秦王點頭稱:「善!」並命李斯負責這項工作。

李斯乃荀卿高足,學的是帝王之學,學問功底也好,人又聰慧,因此,讓他輔佐秦始皇這樣的好大喜功的開國皇帝,是非常合適的。為了秦王朝的建立,他輔佐秦始皇,做了如下幾件對後世極有影響的工作。

(一)定稱謂,合皇帝威嚴於一尊。

紀元前221年(始皇帝元年),秦王朝正式宣告建立。因秦是在西周八百年之後再度統一,所以,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,除國號不改仍稱「秦」外,一切均是新的。秦始皇自詡功蓋三皇五帝,就廢除春秋戰國時有關國王的五花八門的稱謂,改稱「皇帝」 ,皇帝自己稱為「朕」不稱「寡人」了,「命」稱「制」,「令」稱「詔」。而且這些名稱,只能由皇帝一人使用,用以突出皇帝至高無上的尊嚴和權威,任何人不能隨便亂用,否則,大逆不道,有謀反之嫌,是要殺頭的。此名稱一定,兩千多年尊之未廢。

皇帝的地位一確定,李斯就制定朝廷三公九卿的稱謂,三公為:丞相、太尉、御史大夫;九卿即三公下屬的九個行政部門,分別為:奉常、郎中令、衛尉、太僕、廷尉、典客、治粟內史、宗正、少府。對於這些名稱,中國歷代王朝都相繼沿用,雖有小改,大同小異。

(二)統一貨幣、文字和度量衡。

春秋戰國時,因國家分裂,諸侯混戰,各個國家的語言、文字、貨幣都有很大的不同。秦王朝建立後,李斯向秦始皇建議,為求秦王朝的發展和鞏固,除了制度是新的以外,語言、文字和貨幣、度量衡必須統一,人們才不會自行其是,才有利於秦王朝的發展和鞏固。

實踐證明,這是一項重大舉措。沒有此舉,秦帝國只是空架子。始皇帝聽後大為高興,令李斯組織人馬,立即去辦。首先是統一貨幣,廢除六國的舊貨幣,改為以黃金和銅,為兩種基本貨幣,以黃金為上幣,鎰為單位,以銅為下幣,半兩為單位,逕寸三分,外圓內方,重十二銖。在語言文字上,針對戰國以來,語言文字異形異讀的現象,實行全國統一,加強語言文字的規範化管理,改大篆為小篆文字,通行全國。在度量衡上,量制以二龠為一合,十合為一升,十升為一斗,十斗為一斛;度制以十寸為一尺,十尺為一丈,十丈為一行;衡制以二十四銖為一兩,十六兩為一斤,三十斤為一鈞,四鈞為一石。

(三)建立新的政治體制,廢分封為郡縣。

秦王朝建立後,確立何種體制來鞏固新建立的秦王朝,是擺在秦始皇面前的大問題。作為丞相的李斯,又表現了他那特有的思維方式和政治遠見,大得秦始皇讚賞。

秦始皇三十四年(紀元前213年),始皇帝置酒於咸陽宮,令群臣討論建立何種政體,是分封制還是郡縣制。博士淳於越說:「周朝之所以延祚近千年,是因為封子弟為王。現陛下擁有海內,而子弟無尺土之封,實同匹夫,一旦王朝有難,何以相救?事不師古,而能長久者,非所聞也。」丞相李斯則反駁道:「三王不同制,五帝不法常。周封同姓子弟很多,時間一長,就互為仇敵,攻戰不休,周天子不能制止。今海內一統,實行郡縣制,諸子功臣,以公家賦稅重賞賜之,甚足易制,置諸侯不便。」

始皇帝一聽,當即表態:「天下苦鬥不休,是因為封王之故,今天下初定,又復立王,是樹兵也。丞相之言甚是。」於是,劃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縣,由國家委任官吏管理,以俸薪作為酬勞,官吏可隨時任免,而王公子弟,則多給俸薪養起來。這樣一來,就避免了因分封製造成的尾大不掉的局面。兩千多年,遵之未廢。

因皇帝不採納自己的意見,那些讀書人牢騷滿腹,就聚在一起議論朝 政,講些不同的意見和看法。李斯為人,本來就氣量狹小,見此情景,便上書秦始皇,建議有關文學之書、百家之語,皆燒之;不燒者,唯醫藥、卜筮、種樹之書,人們想學知識,就以吏為師。這樣一來,那些讀書人的意見,就更大了。李斯又建議:懲治這些惡者(即提出不同意見和建議的知識份子),以為後世議朝政者戒。於是,四百六十個讀書人,便被抓起來,活埋於咸陽。

這就是「焚書坑儒」。秦始皇也因之被罵了兩千多年。究其始因,正是李斯出的餿主意!

因創建、佐命新朝之功,秦始皇拜李斯為丞相,成了一人之下、萬人之上的大富大貴之人,其長子李由,娶秦公主。他的幾個女兒,皆嫁秦公子。通過聯姻的形式,鞏固權位,權勢炙手可熱。有一次,長子李由,從三川回咸陽告假,李斯辦了點酒席,為兒子接風。這本是非常普通的家常飯,不知怎的,百官都知道了,結果門前車水馬龍,擁擠不堪,朝中大小官員,皆來攀附。聲勢的顯赫,正合李斯之心意。

但是,李斯萬萬沒有想到,他這個藐視仁義道德,只求榮華富貴的高官丞相,一場大災禍,就要降臨到他的頭上了…

六、沙丘政變,腰斬滅族

秦始皇三十八年,始皇帝游會稽。丞相李斯、宦官趙高和十七歲的秦公子胡亥,一起同行。七月回到沙丘後,秦始皇臥病不起,就立下了遺詔,要公子扶蘇,速回即位。信剛寫好,秦始皇就去世了。於是,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奪權陰謀,產生了。

首先,趙高找到胡亥,說:「皇上死,長子扶蘇回來立為皇帝,而你無尺寸之地,怎麼辦?」胡亥說:「本來就是這樣,父親死,不封諸子,傳位扶蘇,還有甚麼說的。 」趙高道:「方今天下之權,在你、我及丞相三人而已,你仔細考慮一下:奴役人與被人所奴役,有甚麼不同?」胡亥說:「…這樣做恐怕不好吧!廢兄立弟,是不義;不奉父母而畏死,不孝;能薄而才小,強因人之功,是不才。」趙高道:「湯武殺主,天下稱義;衛星殺父,天下稱道。故大德不拘不謹,大行不辭小讓。顧小而忘大,後必有害;狐疑猶豫,後必有悔;斷而敢行,鬼神避之,後必成功。」

經趙高這麼一鼓動,胡亥同意了,就叫他去找李斯商量。於是,趙高又去對李斯說: 「現在皇上已死,遺書未發。賜長子書與符璽,皆在胡亥手中,定太子,在你與我之口,你說怎麼辦?」李斯一聽,駭道:「安得亡國之言?此非人臣所當議也。」趙高道:「你想想,你的功勞與蒙恬比,誰高?與長子扶蘇的關係,你與蒙恬比,堆好?如扶蘇立為太子,哪有你丞相之位?現胡亥在此,仁厚忠孝,他如即位,你的子孫後代,都能永享富貴。何去何從,你考慮吧!」

此時李斯的決定,對秦王朝、對他自己,可謂生死攸關,他也明知這是篡位,大逆不道。但是,李斯這個以「老鼠哲學為做人之本」的傢伙,為了富貴,為了權位,他竟然就同意了。他流著淚說:「獨遭亂世,既然不能死,就活下去吧!」

胡亥即位後,賜死太子扶蘇和大將蒙恬,殺秦公子、公主數十人,發數十萬刑徒,修阿房官,生活驕奢淫逸無度。人世間的一切罪惡,被胡亥在幾年內,都辦到了。而這一切,都是趙高教他的。李斯見此,覺得不對勁,就要中書令趙高,多勸勸胡亥,不要荒淫無度,要好好治國。可是,趙高自從沙丘政變後,就覺得李斯是個障礙,想除掉他,由自己來當丞相,可一直未有機會。這回李斯勸他去諫胡亥,他就假惺惺地說:「我是何人?敢與你丞相比?要諫,只有你丞相最合適。」

趙高是宦官,負責胡亥的生活起居。每次李斯要上書胡亥,趙高就推卻說:「皇上正忙。」待胡亥與宮女們鬼混時,趙高就讓李斯去向胡亥進言。胡亥正與宮女鬼混得熱烈。見丞相入奏,就覺得很掃興,心裏大不舒服。以後李斯每次進諫,趙高都選擇這樣的時刻。胡亥火了,問趙高:「丞相何以如此?」趙高乘機進讒言:「丞相自恃沙丘政變有功,未能封王,所以有怨言。沙丘政變,只有我們三人知道,一旦洩露出去,可不得了啊!」

此時,已是秦二世二年(紀元前208年),天下的農民趙義,風起雲湧,戰事告急的文書,雪片似的飛向咸陽,但都被趙高壓住。胡亥也偶爾聽說農民起義,趙高都說是小股盜賊,很快就會平息。當陳勝派將周市率軍三十萬攻咸陽時,胡亥才知道真相,就責斥趙高,而趙高卻反誣是丞相李斯的兒子李通,勾結義軍所致。胡亥大怒,命令:逮李斯下獄,判腰斬,滅三族!

行刑那一天,李斯流著淚,對兒子李通說:「現在我們再想牽黃犬、遊上蔡,當個普通百姓,也不可能了。」說著,對天長歎道:「荀子曾說過,我太熱衷於富貴,必為富貴所累。如今果然!荀卿,聖人也,我不如他。」

李斯終於成了秦王朝的殉葬品。作為一個歷史人物,李斯是作出過貢獻的;作為一個知識份子,他又是非常卑劣的。這是他早期對老鼠活動的觀察所致,是老鼠的生活哲學,使他棄仁義而重名利,甘願用卑鄙的手段,實現其飛黃騰達;又是老鼠的生活哲學,最終使他遭到了悲慘的下場。

(事據《史記.李斯列傳》) @*